有健康的身體,才有努力的本錢
年輕就是本錢,身體健康怎麼累,怎麼熬夜,小睡就能恢復過來,所以應該努力工作,追求事業成就,但不能用健康來賺錢,不然賺得到用不到,只有遺憾,年輕常說的爽就好,年紀大的就會說(還不知道)
因為年紀步入中年,就會有一夜無眠,三天晃神,常常不得不花錢買健康,如果生活作息不改變,花了錢效益也不會很好,真的是因果循環,畢竟步入中年氣血一虛弱,不是這裡痛,就是那裡痛,最怕痛起來,還不知道到底那裡痛,因為好像這裡,又像那邊,全身不自在,又說不出來,
雖然現在醫學發達,許多病還是檢查不出來讓你,惶恐會自己嚇死自己,如果不幸檢查出來,差不多要等死了,所以台語的「爽」跟國語的「痛」其實發音差不多的,所以以前老一輩得常說(吃到老你就知道) 人要懂得自我保健,還要瞭解生,老,病,死的人生經歷,所以心理建設要有認知,
身體苦,或許說是一種痛,到底痛是什麼?什麼是痛,無非是一種比喻,所以比較起來,就看能忍受得了,還是忍受不了,現實環境也可能讓你忍無可忍,有時一定會忍不住,不管怎麼樣,能夠忍下來,就算感受痛,但也不會苦,不管痛或苦,能夠苦中作樂,就能苦盡甘來,如果感覺苦不堪言,任何事都變成苦苦相逼,所以(苦)雖是一種苦,看清楚就是(福)看不慣就是(毒)
有的人認為感情上心理的苦,才是苦,或許沒錯,因為有許多事,不能說,說不得,不敢說,說不出來才叫苦,其實這是(怕)是(恐懼)不是苦,若是說心理苦,根本都是騙人的,因為心理中所謂苦,只是一個念頭,就是「執著」念念不忘(利己),
而所謂「執著」隨著年齡跟環境的變幻,立場價值跟目的都不相同,少年夫妻老來伴的理念不同,當老闆跟當員工的立場也不同,追求跟被追求心態不同,失去跟擁有的心情不同等等,
所謂年少不識愁滋味,為賦新詩強說愁,(苦)只是一個短暫心思的形容詞而已,至於恐怖與否就見仁見智,(怕跟不怕)都要面對時才會知道,就算會(有嚇到)也值得,
因為身歷其境,知道(怕)的感覺是什麼樣子,什麼是怕,為什麼怕,到底怕什麼,怕又是什麼,一回生,二回熟,三回熟透,以後就好過,原來怕只是一下子而已,並不代表會(死或傷)不然想到就怕,真的怕得莫名其妙,只會自尋煩惱,
其實就像我常提出的一個觀念,開悟是修行的開端,而不是結果,有開悟才修行的方向目標,沒有開悟,真的怎麼修都不行,就算行,也只是嘴巴行,心靈跟腦袋還是不行,
所有「苦與樂」「痛根爽」只是一個過程,不可能是成就的結果,畢竟精神上的意境,只能意會難以言傳,肉體上的病痛,只能感受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旁人感受不到,
所以「苦與樂」「痛根爽」只能(信)不能(迷),一入迷(自戀)就會迷亂,找不到方向,迷惑神明或它人的神通廣大,就會神經衰弱,神智不清,神不知鬼不覺,最後神經系統失常,請鬼拿藥單(穩死的)所以(感受只是感受)有功無罪,自己想太多找罪受,
人的生命過程有:生而迷茫、學而不足,病而無奈、老而無能、死而無知,生活中雖然行為上我行我素,對自己不利,就說話不算數,
有健康的身體,才有努力的本錢,不要年輕用健康換金錢,又不懂得保健,年紀大了又沒錢買健康,更怕花錢又買不到健康,沒病死,沒累死,沒氣死,也會鬱悶而死,
因為過與不及都不適合時代朝流,必然只是孤芳自賞,只適合遠離人群,結果不是安貧樂道,就是自我放逐,不是聖人,就是廢人,更可能鬱結而終,不然就是狂妄自大,怎麼死都不知道,
以上個人觀念提供、並不一定正確、如有不足尚請見諒(上帝好生不咎過往之罪)(聖人愛物原開赦宥之門)是道法為信徒,消災解厄最好的原動力,也是祈求平安幸福最好的依賴0
「閭山道法科儀觀念部落格」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V9yC8CyeQUVK4CPAaiFIZg--